非商業財經背景的投資人

對於大部份不是讀財經、商業科系的人,投資這樣的一件事好像離他們很遠似的。好像不是在自己生活圈的事,但其實生活與投資、股票都是息息相關的事情。如果沒有詳細的思索,是不會覺得它是這麼一回事。

你與專家

在財經商業的投資知識領域中,有著許多大眾摸不著頭緒的專業術語與用詞,對於大部份的人認知中,如果不是商業、財經背景出身的人,你就沒辦法參與股票投資的世界。而這些財經、經濟等的知識,都是投資專家才會的,普通人沒資格去評論這些,然後就只能遠遠觀看聽取著,那些所謂投資專家、大師的建議,這才稱得起專業的投資評論之名。

假設你跟投資專家,在同一個時間點,買入同樣的一間公司,持有十年後,你跟專家獲得同樣的投資報酬,那誰比較厲害?是你的投資比較專業,還是投資專家比較專業?答案是,兩個都不專業。

為什麼?因為你們的投資報酬是來自於公司,你們所投資持有十年的公司才是真正扮演投資報酬率好或差的主要推手,決定報酬的因素,最後都取決你投資到怎樣的公司。而非你個人或投資專家的投資技巧,更不是你投資時是便宜20%或貴20%買進。

個人的投資優勢

學財經、商業背景的人並非真正了解,每間公司所生產的各種各式的服務與產品。對於選擇怎樣的股票投資時,應該是各種公司的產品與服務,應該相對應於每個人的專業、知識所在行的人事物、經歷。

舉例來說,你學財經商業的,對於金融保險、銀行公司最理解;你學習建築的,應該對於營建公司最能理解;你學產品設計的,應該對於生產各種工業產品最能理解;你學習電腦資訊的,應該對於生產電腦公司最能理解;你學習電子的,應該對於生產電子零組件的公司最能理解。

你學習什麼樣的專業,相對於什麼樣的公司產業,就會多少有所了解,這是每個人在投資上的優勢,投資研究要買什麼樣的股票,並不是讀財經商業科系背景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事。

在說讀財經商業的投資專家甚至財經記者,從來就沒去過該評論、報導產業的公司工作待過,他們怎麼可以自以為如此了解呢?還是讀讀表面的產業資訊,就以為了解其中了?

每個人都是高手,都是自己工作、專業領域的專家,那你就具備了基本的判斷,選擇公司的能力。在說有些公司,你並不需要真正具備任何專業公司經營、管理的知識,你也能判斷怎樣是間優質的好公司。

生活在台灣的社會大眾,好好思考一翻,會不知道統一超商、全家,在台灣零售業中是佼佼者嗎?會不知道統一是領頭的食品集團指標。長時間在超商工作過的人,絕對比那些只有商業背景科系而未從在超商工作的人,能更了解超商在經營運作的相關事物。

如果我不是學設計相關的話,我就不能學習攝影,如果我們沒有單眼相機,我就不能學習用手機拍照。如果我不是體育系畢業的,我就不能是個滑板高手。如果我不是讀外文系的,我就不能夠學好英文、日文。

簡單的投資行為

如果要把投資行為轉換成一種簡而易懂的說明,那就是你想要擁有怎樣的一家公司一輩子。一句清晰的問題,其實就已經貫穿了股票投資的所有回答,至於其它投資相關的一切,只不過是該領域中的人類所制定出來的數種理論罷了。

擁有家族企業或家裡開公司的人,他們大多都能認為,這家公司就是我一輩子該經營的公司,可以傳給兒子甚至孫子來傳承,但其實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擁有一家公司的風險是極大的,這就像如果我們投資只買一支股票是同樣的風險承受。但大部份擁有公司在經營的人,他們並不會覺得這是件風險很大的事,因為總是認為自己可以通過努力來好好的經營,直到永久。

然而我們並不需要如此,因為普通人選擇股票投資,所以我們也就可以選擇好幾間公司來持有一輩子。而持有股票一輩子的這種事,卻是被認為風險很大的事,但他們從來沒想過,如果家裡開公司或自己創業,也是擁有同樣的風險,且資金還來的大許多。

另外一提的是,這些創業、家族企業的經營人,都不是財經商業背景出身的,而是該工作領域的專家,剛好回應上了面所論述的。

每個人都有利用自己所在行的知識,去選擇自己想要擁有的公司,而這絕對不是投資專家的專利。

分享文章